创办复兴私塾,请动章炳鳞(太炎)的关门弟子担任顾问,学堂一时兰蕙九畹,成为舆论的焦点;推出淑女学堂,提倡琴棋书画,被誉为“东方精神的回归”…… 半年多来,河南小伙儿傅奇在苏州闹出的“动静”,不断吸引着全国媒体的关注。 6月5日,傅奇又出惊人之举——上书苏州副市长,建议“汉服”申遗。傅奇其人、其论再次引发关注和争议——
记者:现在媒体对你关注很大,从创办"复兴私塾”到推出“淑女学堂”,近日又上书苏州市副市长“汉服申遗”,请问你这些举动的初衷是什么?
傅奇:就是我学堂墙上挂的四个字:正道明德。
私塾是中国教育的精華所在,自孔子发扬光大后,一直延续几千年。可以说:古代中国几乎所有的人才全部出自私塾(家塾),私塾教育废除之后,我们在文化上几乎没有任何成就。我们文明的根本也快丧失了。淑女学堂是私塾的一个成人班,也是以学习深度的中国文化为主。汉服意义就更大了,说它万倍于故宫长城也不过分。
而这些恰恰都没有引起重视,我们的文科教育在误区中徘徊了几十年,汉民族失去自己的传统服装360年了而无动于衷,成了世界上唯一没有保留传统服饰的民族。
记者:你好象特别推崇传统文化,你认为私塾式的教育能给现代社会带来什么?你办私塾学堂,也遭到了很多批评的声音,你怎样理解批评者?
傅奇:离了传统,我们还有文化吗?汉字、汉语、汉服都是传统的,都是传统文明最伟大的载体,维系着華夏民族的灵魂。你看看,汉服消失了,在各种礼仪场合,我们的着装就变的不伦不类。
私塾教育的优势就是教学的高度自由,可以因材施教。最主要的能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历史,实实在在。一就是一,二就是二。我们根本不让学生学习白话文,中国的经典都是用文言文记载的,这些东西都读懂了,白话文对他们来说就是白开水,不用学。
近百年来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得了“脑震荡”。对许多重要问题的认识不清。一提到私塾,马上就有人跳起来,由私塾联想到孔已己,由孔已己又联想到科举考试,由科举又联想到八股文。他们不去思考孙膑、庞涓、苏秦、张仪、毛遂是一个私塾毕业的,不去思考古代教育的先进性。他们在评价传统之前有个心理“预设”:旧社会的就是坏的,就是糟粕的。旧社会的关联词就是封建、私塾、科举、八股文这些。似乎这些就是让人让人痛恨的,不去踩两脚,心理不踏实。
之所以有这样的偏见,完全是我们教育的不当造成的,批评者是拿无知当光荣,如果真读过八股文,他们就无地自容了。
记者: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差距到底在哪里?你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。
傅奇:古代的教育,是家庭教育。私塾的意思,就是在家里教学。从夏朝到今天4000年的历史,其中有3500年就被7个家族管理完了。你看,这就是私塾(家塾)的魅力,现代的企业平均寿命也就2.9年。
古代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父母掌握孩子的教育权。现在是国家掌握孩子的教育权,根本没有家庭教育了。你的孩子学什么,怎么学,一篇庸俗的白话文分几节课讲完,讲完之后该怎么测试,早都安排好了。
现代教育理论是很糟糕的,更糟糕的还有教材。提到这个我就气愤。我21年前学习的《王二小放牛》现在还在学!孩子用了六年时间才学会两千多个汉字。就是被这种庸俗的东西耽误了,在私塾学习《千字文》:四字一句,合辙压韵,1000个字的文章没有一个字重复。文章又包含着伦理道德,历史典故,孩子3天就可以背诵完,经过反复诵读,认识1000个字,也就半个月。我们通过实践证明:一般的孩子从零开始两个月后都可以掌握2000个汉字!
记者:你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呢?
首先:是教材选用不当,我们经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,有很多优秀的东西传承下来,为什么到我们这一代,这些经典的教材就不用了呢?四书五经哪一个不好,到现在台湾的中学还在使用。把小学30万字的语文教材集中起来,它的人文含量不如一本《三字经》。我们放弃这些去编什么“猴子掰玉米”、“猴子捞月亮”,是愚蠢还是自虐?
再者就是教学方法的失败:科学的科目不按照科学的方法去教(比如数学等),不科学的科目却偏偏按照科学的方法(比如语文等)。
重点说一下语文:我现在搞不懂了。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?按照学校那一套,大学中文系毕业了,还不会写文章。我说现在大学生的平均人文素养不如古代六岁的书童,是有根据的:那就是大学生基本看不懂古代的启蒙教材《千字文》《龍文鞭影》等。这都是六岁以之前的孩子学习的。
记者:不知道你有没有孩子,假如有的话,你会把他(她)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孩子?
傅奇:现在我还没成家,以后结婚生子。我的孩子肯定是不上学的。我自己教国文中的蒙学部分,大一点再投奔更好的老师学习经学等;我老婆教数学,学到能应付日常工作就可以了;我再给它找个古琴老师学习琴道,专业的英语老师来家教,他业余要习武,我给他买台电脑自己玩。这样三年下去,他的知识结构远远超过大学生,六年下去,就不是同专业的硕士博士能比的了。
记者:淑女学堂也学习这些经典教材么?你心中的淑女是什么?你对当前上海北京流行的以提倡说脏话粗口来宣泄自己的“糙女”俱乐部有什么看法?
傅奇:当然学习.我是要求淑女学堂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。
与淑女对等的词有君子,君子就是要克己复礼,成就自己。淑女是君子的好伴侣(也就是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),淑女也就是女性中的君子。
对于“糙女”俱乐部,我认为是“扬汤止沸”。反映了都市女性心灵无家可归的迷茫,正是缺乏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。正像一个人得了便秘,找不到原因而去吃泻药,不但不会治好病,还可能把身体拖垮。中医认为:便秘是“肺气速降”造成的,把肺治好了,便秘自然消失。这就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中医是传统文化,淑女学堂立足于传统,本质上一样。知书达礼的女子是不会通过粗口脏话来宣泄自己的。她们可以抚琴吟诗。
记者:最后,想问一下汉服的问题:听说你写信给苏州市长,建议尽快把汉服“申遗”。汉服到底承载着什么?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猛烈的批评?
傅奇:汉服,就是汉民族的传统服装。
汉服源自上古轩辕黄帝,初见端倪于夏商,基本成型于先秦,经过秦汉的丰富完善,于隋唐宋明蔚成气象,到满清入关,颁布“剃发易服”令,汉服被强制性的禁止了。也就是说汉民族失去自己的衣服360年了!汉族不仅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保留传统服装的。
汉族旧称華夏。《尚书正义》注“華夏”:冕服華章曰華,大国曰夏。”《左传·定公十年》疏云:“中国有礼仪之大,故称夏;有章服之美,谓之華。”可见,華夏 = 汉服 + 礼仪。没有了汉服,“華夏”、“中華”、“華人”都成了虚无的概念;礼仪,也就少了依托,没了内涵。汉服是華夏文明最直接的外在体现,随着汉服的彻底消亡,華夏精神也进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。
恢复汉服,不是复古,而是复正。日本的和服、韩国的韩服,被视作他们民族的代表服饰,和服与韩服都是源于汉服!
建议苏州申遗,是因为和服是从苏州传过去的,和服至今在日本仍然叫“吴服”。
对于那些批评者,他们还没明白汉服怎么回事。他们的以为汉服就是汉朝的服装,就是古装,甚至有民族矛盾。这都是缺乏常识的看法:55个少数民族都可以穿传统服装,而不被认为古装和民族矛盾,为什么汉族要恢复自己的服装就有人胡说八道?
记者:你平常穿汉服吗?
傅奇:个人爱好,想穿就穿,传统节日,重大活动一定要穿。
我们恢复汉服,也就是让汉族人有礼服来选择。比如在过年的时候,结婚的时候,穿穿就挺好。
由于受到5000年文明的滋养和美学支撑,汉服集天圆、地方、绳直、权衡、五行为一体,处处涵蕴着華夏文化的精神;汉服的设计处处依着礼的要求,汉服礼服宽袍大袖、流畅飘逸的特征显示了華夏自古以来成熟内敛、含蓄蕴藉的内质,以及追求和谐自然、天人合一的境界,而且汉服是最适合我们民族的体貌特征。另外,无论是儒道国学、诗词歌赋、武术剑道、茗茶药酒、琴棋书画、礼乐舞蹈,无一不与汉服有着密切联系。
|